合肥在线记者 秦鸣 李静 韦韬 报道

今天,

2017年高考即将落下帷幕,

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

第40次全国高考,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77年的夏天,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历史性决策。那年冬天,全国570多万考生涌入已关闭11年的高考考场。

  40年来,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变革;40年来,高考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是许多中国人共同而有区别的记忆。

  如今,在中国恢复高考40年纪念之际,合肥在线记者采访了曾经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皖籍知识分子、精英人士,怀念高考,致敬青春。

  芮必峰: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

  高考是改变命运的跳板

  1977年的冬天,插队在马鞍山郊区红旗公社蔡村大队的知识青年芮必峰正在挖塘泥时,收到来自安徽大学中文系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提及那一刻的心情,他用“欣喜若狂”四个字来形容。这样的情景,时至今日依旧是上一代知识分子心中热度犹存的集体记忆。作为77级大学生中的一员,芮必峰的命运和所有经历过这段人生转折的人一样,从此发生了改变。

  回忆当年,芮必峰感慨万千。他说,当时作为下乡知青,恢复高考的消息一经传来,大家互相传达,寻找课本,白天劳动,晚上复习,全力冲刺。

  不过,由于当时社会条件限制,作为小学老师的芮必峰并没有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之中。

  

  当时时间很紧,准考证都是各地制作的,全省没有统一。图为77年高考准考证。

  当时芮必峰被安排在马鞍山一所乡村民办小学担任老师,一个人承包了一个年级从语文算数到体育音乐等全部课程。同时,按照村里的安排,他还承担了写广播稿等诸多文字工作。

  考前的最后一个星期,焦急的芮必峰毅然决然,不辞而别就走了。

  在那个没有大纲,没有复习资料的时代里,谁也不知道第一年的高考会考什么,大家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临时抱着佛脚,内心却无比期待着这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的到来。

  一切都显得那么匆忙。从恢复高考到参加高考也就半年时间。1977年12月10日,芮必峰等570万考生很快迎来了高考第一天。

  临近考场,考生们拿着厚厚的复习资料在背诵的场景历历在目。和现在孩子的学习环境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与如今不同的是,当年高考第一门考的是数学,最后一题是微积分。面对这样一道从未见过的题目,芮必峰根本无从下手。

  第一场数学考试的失利令芮必峰感到沮丧。“既然考了,有始有终。”在父亲的鼓励下,芮必峰坚持完成了考试。

  第二天上午考语文,靠着长期在生产队写广播稿的熟练经验,芮必峰轻松完成语文考试,提前交卷。

  考完以后,芮必峰回到下乡农村,一边继续参加劳动,一边等待高考成绩。

  一个月后,在田间干活的芮必峰突然被通知考上了。内心激动的他一把把铁锹一扔,回家准备上学了,大有“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心情。

  从参加高考到上大学也就两个月时间。1978年2月,成功考上安徽大学中文系的21岁青年芮必峰,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心情激动。

  

  图为1977届高考考生,现任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芮必峰

  高考闸门重新开启后,人才如洪水般涌出。据芮必峰回忆,当时班里最大的同学出生于1947年,最小的是1959年,年龄差不是最大。自此之后的1978年,考生年龄差距逐年加大。

  当时班里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农村,也有来自上海的知青,小部分来自工厂。“恢复高考,最大的意义,是促进社会最底层人员的流动,实现了相对的教育公平。从这一年开始,人才上升的渠道,重新回到知识改变命运上来。”

  骨子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印记深刻,令芮必峰等第一届参加高考的考生们至今还很珍惜读书机会。芮必峰说,40年来,这一“国考”,从小而言改变了无数青年们的个人命运,从大来说,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里,77级,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符号。

  大学毕业以后,芮必峰便留校工作。1998年,参与筹建安徽大学新闻学系。2003年,参与筹建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先后担任系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现任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

  “总体来说,高考确实是我人生命运的一个重要跳板,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还在工厂当工人,在机关当普通办事员。”芮必峰说。

  一晃40年过去,最早参加高考的那批人,有相当一部分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而40年之间,1977年高考依旧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任建安: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

  高考是走进梦想殿堂的起点

  在恢复高考的第五年(1981年),现任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任建安教授,满揣对未来的期望走进了安徽省高考的考场。因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是省重点,学习氛围特别浓厚,全班同学都一起参加了那一年的高考。提到当年的作文题目,任教授说:直至今日仍记忆犹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初三就获得全市语文竞赛一等奖的他,无比希望在作文上有所突破赢得高分,只可惜当年的高考中,语文只记一半的分数。而当年的高考并没有文、理科综合卷,所有的科目都是单项考试。

  “高考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真是非常重要的!”任教授告诉记者,是啊,至隋朝建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布衣草民才有了进步的可能。所以,诗人孟郊四十六岁及第登科,曾作诗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喜极!而比孟郊更痴的是范进,疯了!莫笑古人,如果还有另一条羊肠小道可以安身立命,谁会这般痴?

  

  任建安教授在讲课

  “然而,自己最初的理想才是指引自己前行的道路。”凭借着高一优秀的语文成绩,班主任早已把任建安划分到文科班,仅仅进行了一周的课程,任建安坚持要求弃文从理,原因只有一个,他的心里有一个医生梦。于是他转到了理科班,在那里勤奋刻苦的学习只为在高考中考取自己梦想的大学。当年的高考是在得知自己分数的情况下填报志愿,在选择学校的前一夜,任建安失眠了,这个决定将是决定他一生成就的。在同年8月初,他拿到了自己梦想以久的录取通知书,他以优异成绩首批录取中国第三军医大学。这不仅圆了他做医生的梦也让他成为了一名军人。

  1981年入伍后,他长期从事肠外科、克罗恩病、腹腔感染等临床和科研工作,多项成果获国家、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领军人才”。

  

  任建安教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今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任建安登上领奖台——他带领团队研究的“腹腔开放治疗战创致严重腹腔感染”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现在再回想起来,无疑是高考的跳板和最初对梦想的坚持让他走向了他梦想的殿堂。

  陈宇飞:当代艺术家

  高考充满着青春理想的力量

  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听取专家建议后,当场拍板,从这一年起恢复统一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元年,报考人数多达570万。这其中,年仅15岁的当代艺术家陈宇飞,也搭上了恢复高考的首班车。

  “我的父亲是个美术老师,而我从小就在艺术学校长大,那些哥哥姐姐们去写生总是会带上我,看展览也是经常会做的事情,所以当时只有15岁的我充满了对艺术的憧憬与热爱。”陈宇飞告诉记者,也正是因为长期浸染在这种艺术的环境里,他的能力被老师发现鼓励他去参加高考。

  艺术表演中的陈宇飞。

  当时的陈宇飞还是个高一的学生,他跟着高二高三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参加到这场重要的考试中,他回忆到:在高考前的一个月,学校组织参加高考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知识学习,这个加强班并不影响学生的正常课程。

  作为艺术考生的他,文化课只需要考语文和政治,而专业课分为素描、色彩、创作。高一的新生去参加高考,无疑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在还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得知自己可以去参加高考,心情反而是特别轻松的,更多的是一种试探性,可能是因为对考试的未知和无法预判吧。在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是犹豫的,父亲鼓励他:虽然考上的不是国内一流的大学,你也才高一,确实会有更多的考试机会,但是走出去你的机会也会更多的,只要目标坚定。

  

  当代艺术家陈宇飞2008年在纽约。

  父亲的鼓励在他的艺术成长道路上无疑是一盏明灯,然而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陈宇飞感触最深的还是比他大三岁的哥哥,哥哥当时还是个下放的知青在乡下种地,他们一起参加了高考并考在了同一所大学。对于那个年代的他们来说,高考充满着青春理想的力量,是这一个时代人的英雄主义感和民族使命感的体现。

  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连沾了仙气的诗人也坦承,我们有不可不渡的河,有不得不去的彼岸。凡夫俗子更要细细思量 —— 人生如渡,怎样过河?当然,我们不鼓吹考试就能普渡众生抵达一切。可是,考试虽不是人生必过的桥,但它省了你趟水过河的苦,不是吗?

  高维岭:安徽省体育局局长

  高考让我走上钟爱的体育之路

  谈到1978年的高考,如今身为安徽体育“掌门人”是安徽省体育局局长至今还记忆犹新,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那一年的高考,他不可能从一个下放的知青,走上他一辈子钟爱的体育之路。但谁也没想到,当年他学的专业,竟然是数学。

  高维岭说,他是16岁下放到皖西的佛子岭水库那边的,在广阔天地,他一锻炼就是两年半,由于在初中阶段,正赶上邓小平复出抓教育,三年的初中让他打下了不错的学习基础,但高中阶段,没有系统学习文化课,所以在第一年与570万大军同挤高考这一座独木桥时,他名落孙山。

  

  当年的高维岭最大的理想,一是参军,而是上大学。由于父亲的身份影响,参军之路彻底破灭,而推荐上大学,对他来说,也没有了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第二年继续迎考。

  即便是边劳动,边复习了一年,对于没上过高中的高维岭来说,高考的题目他仍然感觉很难,好在他数理化三门课发挥得都非常好,尤其是化学,他考了90多分,再加上专业服从,他就这样,考进了安师大数学系。高维岭说,当年他在佛子岭中学读书的那一届学生中,他是唯一一个考上本科院校的。

  按理说数学与体育是不太相干的两门学科,但高维岭在大学时代,就显示出他作为一名体育爱好者的天分,他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运动会,百米成绩达到了11秒2,这一成绩创下了安徽高校的最好纪录,而这一纪录,在他大学四年之内,一直由他保持。

  可能是因为喜欢体育,而且又成绩不错的缘故吧,学数学的高维岭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体委下属的省体校担任老师。1983年,党的十二大以后,中央明确提出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当这阵改革的春风吹进省体委机关时,高维岭从一名教师走上了安徽体育的管理岗位,直至成为安徽省体育局局长。

  

  合肥在线记者采访高维岭

  每当同学聚会时,高维岭都感慨万千,他说,当年的高考的确是改变人生的路径,而且是最公平的路径,没有四年的大学修炼,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当合肥在线记者问当年所学的专业有没有派上用场时,高维岭说,当年学数学,真的很苦,但苦中有乐,数学教会了他理性思维的方法,对后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他笑着告诉记者,到现在看到数字,他还会条件反射般的敏感。

  高维岭说,四年的大学,使他养成了学习的习惯,尽管走上领导岗位后,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但这个好习惯,让他终生受益。

高考40年,

无论多少年过去,

这一天总能唤起你的青春~

你的高考记忆是什么?

分享出去,一起来聊聊吧~

本期编辑:张艳